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国教育改革都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就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使他们成功融入未来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核心素养被置于我国深化改革,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的灵魂。
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兴的学习科学认为,全球教学改革呈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愿景”,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社会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教学思维,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所以教师不能高估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仅把科学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上。
结合现在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教师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方向重新思考教学设计问题,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以下从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为什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设定。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科学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素养完全属于人,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使人成其为人,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品格即素养。
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目标的设定要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在“过程和方法”设计中,结合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多一些“学科活动”,在学习方式中,多一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行成过程。
(二)教什么?“教什么”问题是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好的课的导入是激活学习动机的背景知识。如果头脑中缺乏与当前学习相关的已有知识,其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如果已有的知识未被充分激活,将影响当前的理解,如果激活的已有知识本身是错误的,会阻碍当前的学习。所以已有的相关知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在一些难点处要降低标准和起点,小步子,层层递进,在一些关键处进行支架式教学和先行组织者教学。
(三)怎么教?“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鼓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改进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融合创新。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改变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围绕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丰富和完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和鼓励功能。突出能力导向,加强过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面真实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最后引用习总书记同北京市和八一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勉励自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所以我必须改进自己的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向一个健康的、快乐的、有质量的、有成就感的幸福教师出发!我在路上。 |